您好!欢迎访问内蒙古精艺制版有限公司官方!

在线留言联系我们

内蒙古精艺制版有限公司

品质留给时间来证明8年专注于制版、包装的开发及生产

全国咨询热线:0472-6140007

热门关键词: 激光打样 腐蚀模具 刀模

全印展预览|“后色彩管理时代”来了!

返回列表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 2018-04-12 10:06:22

 在即将召开的2018中国国际全印展上,色彩管理软件也是印前展商的重要展示产品。为此,我们特别邀请到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赵广、姚磊磊,从可窥探的过去到可感知的当下再到可预见的未来,为大家介绍近年来色彩管理的转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世事不断变化,科技日新月异,印刷不例外,色彩管理当然也不例外。自CTP技术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问世并逐渐发展,色彩管理也随之作为技术新宠一度受到行业热捧。“李杜文章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在被热炒了这么多年之后,现在再提起“色彩管理”这个词,已然不那么时髦了。究其原因,一是众多业内人士老生常谈,耳熟能详,但不少人又感觉概念很虚,形而上学,难以落实;二是当年很多印刷企业斥资投入,但发现色彩管理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可谓投入巨大,而产出甚微,一招被蛇咬,先锋反而成了先烈;三是色彩管理所需设备、软件及人员等都有较高要求,令不少管理者或老板望而却步……如此种种,弄得行业对其或束之高阁,或畏之如虎,甚至避而远之而唯恐避之不及。由是如此,笔者振臂高呼行业已更新迭代,今日之印刷已然迈入“后色彩管理时代”了!


  “后”体现在印企转变


  现在印刷企业整体上已经完成了从CTF到CTP的进化,印刷企业几乎都采用CTP直接制版,大部分印刷企业都买得起海德堡、高宝等高端、昂贵设备,相互之间的比拼已从硬实力过渡到了软实力阶段。


  数年前的印刷企业完全不愁接单,只要买回一台印刷机、拿了胶片、晒了版就可以上机印刷并放心交货了。只要能印出来就几乎无须考虑色彩问题,机长一般都是通过眼睛看色,即便做了所谓的“色彩管理”,之后也只是偶尔用密度计监控实地密度而已。客户要求虽低,但利润却相当丰厚,不少业内人士甚至坦言即使印错一次,返工重印也还是有利润空间。


  而今时今日的印刷相比之前,显然已不能同日而语,印刷企业好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整个印刷行业也从印刷企业的供方市场悄然过渡到了印刷买家市场。


  谁的市场谁就更有话语权和主导权河北人事考试,如此一来,首先,印刷企业不但要主动压低单价抢单印且还要印得好,要跟足客户签好的色样或客户指定的数字标准。这就要求机长必须转变原来粗放式操作到标准化操作,转变主观意识到客观标准,“一切能数字化的终究数字化”,从一维的眼睛看色转变到二维的密度加减并进一步到三维的Lab空间认知,从单一的印刷密度监控到Lab值、叠印率、网点增大、灰平衡等多元指标的监控。明确认知以ISO 12647-2标准为基础的各项行业认证具体技术要求,譬如G7、PSO、GMI等,逐渐成为印刷企业的一项必备技能。


  其次,印刷企业需要考虑内部不同机台之间如何最大化提升生产效率、减少停机等待时间,从而可以多印几套版。“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在机台上靠机长经验来调节墨键的做法正在被改变,上机就能立刻跟色并直接大货生产正在成为一种趋势。譬如科雷的EZColor屏蔽墨键,装版即印,老树开新花,直接赋予印刷机数字化生命。而印刷CIP3连线放墨几乎成为每家普通印刷企业的基础标配,从单点测量仪器升级至机台轨道扫描仪,并辅助操作者进行色彩的数字评估,将会是不可逆转的方向。


  再次,印刷的数字化、标准化趋势逐渐暴露出传统印前存在的众多短板。由于色彩受上下工序衔接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印前色彩知识的匮乏导致色彩处理不合理,从而造成印刷跟不到色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一条曲线打天下,所有出版都是一个目标ICC特性文件,遇到高端色彩要求时不得不频频改版等,因此是时候重提“七分印前三分印刷”战略了。整体规范和全面提升印前、印刷能力,通过全面标准化实施从本质上进行解决色彩问题才是根本之道。


  此外,不同类型的业务结构、小批量个性化的短订单交错重构出多元化的广义印刷格局,使得今天的印刷企业可能有多种不同印刷方式并存,包括普通胶印、UV特种印刷、数字印刷、柔印、大幅面喷绘等,而色彩管理的触角更是延伸到了书刊、标签、广告、包装等多个不同领域,跨媒体印刷方式之间的色彩匹配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生产之前就必须综合考虑。比如同一份订单采用数字印刷的补数单的色彩能否与胶印大货相匹配?柔印样能否与数码样或胶印样相匹配?UV金银卡前端打样能否准确预见实际上机效果?


  “后”体现在标准更新


  近些年印刷标准发展历程是,国际标准从无到有:2000年以前几乎没有所谓的国际标准或标准化应用,各个组织或公司各行其道;从2000年以后到2004年,逐渐有ISO 12647标准作为胶印标准开始应用,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但其影响范围较小;从2004年到2008年,国际标准进行了升级,在印刷行业的应用也迅速开始流行,期间美国G7校准方法研发成功并获得行业认可;2013年以来,ISO 12647标准开始更新到2013版本,北美基于G7的ISO 15339标准也开始登上行业舞台,国际标准的发展逐渐形成以欧、美为主的格局,欧洲Fogra体系、美国GRACoL/SWOP体系已被业内广泛采用。


  国内印刷标准发展滞后,时至今日依然十分匮乏九寨沟旅游包车,业内基本上都参考欧美标准,由于标准传播、行业应用都有一个过程,国内标准在引用时间上大致要落后欧美2~4年时间,近年来这个时间差越来越短。因此,回顾2008年之前,业内几乎没有成文的行业标准且应用范围有限,各家都在用各家的ICC特性文件,而且敝帚自珍,视为宝贝,不肯轻易分享给另一家,更不用说启用当时实际上已经发布出来的北美GRACoL/SWOP或欧洲Fogra(如Fogra 39,即ISO Coated V2)的标准ICC特性文件或是日本Japan Color的了?那个年代的色彩管理基本上是二维且局限于本厂应用,做法是先在自己印刷车间印完一个测试标版,测量扫描生成自己的ICC特性文件,然后作为数码打样目标匹配。这样的好处是自己内部打样与印刷可以基本跟到色,但问题在于不同印刷企业所用印刷机、纸张、油墨等各不一样,各自为政带来的结果是相互之间不统一,遇到需要跟其他家的色彩时就非常麻烦,有时需要特别去问其他家要ICC特性文件。这对于订单跨越多个印刷企业的印刷买家来说,可谓苦不堪言,有时为了色彩问题而不得不远距离印刷调货,成本可想而知。而时至今天的流行做法则是升级为三维方向,即数码打样和传统印刷都追国际标准,因为国际标准是公认、统一的,譬如北美GRACoL或欧洲Fogra,这样的好处是不但印刷企业自己内部数码打样与传统印刷的色彩可以达到一致,而且与其他家或是海外客户标准色稿相比,颜色也一致。这大大减少了印刷买家的困扰和成本,也整体降低了行业成本。因此,行业标准逐渐演变成了以印刷买家为驱动,印刷企业紧跟其后的趋势。反之,那些跟不上标准发展的企业,其前景显然有局限,令人堪忧。


  具体到技术原理,之所以不同印刷企业间的颜色能够还原到一致,是因为国际标准中不但规定了不同的纸张分类,而且规定了油墨应该要印到的目标实地Lab值,以及决定不同纸张层次阶调的网点增大曲线。基于此,只要能够达到ISO标准,不同印刷企业的整体颜色能够还原到基本一致。只是ISO标准随着行业变化、技术进步,也在不断更新,从2004年的第一版,到2007年的增补版,再到2013年的第三版。其中,纸张分类也从5种增加到8种,纸白数据也根据当前行业用纸习惯进行了再定义,相应的实地Lab值和网点增大也重新进行了修正。


  其中,影响最大的无外乎是测量模式M0和M1的变化。由于受纸张荧光增白剂(OBA)的影响,需要用新的测量模式M1(D50)才能最大限度解决荧光增白剂对色彩的影响,而旧模式只适合于含荧光剂较少的纸张。所以由新标准衍生的数据集(Dataset)和ICC特性文件都无一例外采取了M1测量模式,譬如Fogra 51/52、CRPC1-7(含GRACoL 2013)等。


  目前行业的色彩管理标准大体分为两大派别:欧洲以ISO 12647标准为基础,注重网点增大TVI,旧标准分为5种纸张,以Fogra 39/47为代表,新标准分为8种纸张,以Fogra 51/52为代表,由此对应的是PSO认证;美国以ISO(PAS公共可用规范)15339标准为基础,注重灰平衡控制,以CRPC1-7分为7种参考印刷条件,旧标准以GRACoL 2006为代表,新标准以GRACoL 2013为代表,由此对应的是G7认证。此外,由中印科院领衔攻关的C9认证已初露端倪潍坊网页设计,有望近年内在国内示范印刷企业进行推广实施。


  此外,数码打样品质检验的ISO 12647-7标准也于2016年更新了新版本,采用更接近人眼视觉感知的Delta E2000取代原来的Delta E76模式作为新的评判标准,这也预示了一个色彩容差指标数字与视觉愈发趋同的方向。


  从无到有,从本厂标准到国际标准,从标准1.0到标准2.0,“后色彩管理时代”已经呼之欲出。


  “后”体现在仪器改进


  从色彩管理软件的供应商角度来看,近些年也是风云际会、竞争激烈以至重新洗牌,并且产品更新换代、功能升级、自动化程度提高,紧跟ISO标准的发展和行业趋势也是一个特征。


  比如,Gretagmacbeth(格灵达)被X-rite(爱色丽)收购,X-rite又被Danaher(丹纳赫)收购,供应链重整带来的是产品线重整。目前像入门级的i1 Pro升级为i1 Pro2;轻量级的i1iO升级为i1iO2;i1iSis升级为i1iSis2;所有原来旧款的500系列和Spectroeye系列已全系停产,全部更新为触摸屏、带M1测量模式以及内嵌G7/PSO标准的Exact分光密度计;同样的升级也出现在轨道扫描和积分球测量仪器上,如IntelliTrax全面升级为IntelliTrax2,SP 6x系列升级为CI 6x系列。新版仪器都支持2013版ISO标准,且功能强大,但遗憾的是很多印刷企业采购之后,由于缺乏专业培训,依然停留在用旧标准、旧仪器的基础和习惯上,根本不知新功能有什么用?什么时候用?比如不知道Exact分光密度计的G7模板和M1测量模式的使用场景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由此带来的色彩异常、跟色困难也就在所难免了。而业内另一知名品牌德国Techkon自2016年以来也在更新自有测量产品线,譬如SpectroDens、SpectroDrive都先后更新,使用D50标准光源可以测量纸张荧光增白剂的M1测量模式都是标准配置,同样也包括日本Konica Minolta的FD系列测量仪器。


  重型设备轨道扫描仪也是百花齐放,除了最经典的自带真空吸风的IntelliTrax2(最新版)和利用红外线对齐的SpectroDrive NG(New Generation)纷纷被印刷机原厂品牌OEM之外,更多可选择的轨道扫描系统由于成本优势也迅速降低了印刷企业的数字化印刷品控门槛,包括利用自带导向滑轮的手持分光密度计SpectroDens NG进行轨道扫描的iGem,还有集电脑以及软件于一体的第三方一站式扫描解决方案ColorRuler(卡徕)等。


  从这些行业广泛采用的仪器的发展可以发现,现在几乎所有色彩测量仪器的供应商都会与标准同步更新产品,包括M0和M1双测量模式、测量光源等,而为了应对最新版本的国际标准,也都会内嵌一些国际标准参考数据,如G7/PSO,同时还会更加注重智能化和自动化,譬如一次测量、多次多重显示等(Techkon分光密度计最近固件升级后,可以实现色度与密度一次测量、同屏显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已更新换代,而印刷企业却不具备,或者虽具备却不能正确使用,不能发挥其功效,难以真正善其事以及跟上新标准的发展,恐怕只能在“后色彩管理时代”中落伍。


  “后”体现在软件升级


  放眼到软件方面,同样也是日新月异,推陈出新。譬如数码打样软件从之前BestColor升级到现在EFI Fiery XF,以及高端市场相对更青睐的CGS/GMG,软件自身的更新版本均已经同步支持新标准、新测量模式以及新款打印机和测量仪器;而鼎鼎大名的GratagMacbeth公司也已被并购,其业内著名的制作和编辑色彩特性ProfileMaker软件也停止开发,同时包括X-rite的老版本ColorPort测量软件也已不再更新,目前均被X-rite公司的i1 Profiler软件统一取而代之。


  除此之外,如ColorLogic、Alwan、Chromix、ColorGate、Bodoni System、basICColor、Onyx、Caldera等公司百家争鸣,争奇斗艳,极大丰富了原来单调的色彩管理产品线。譬如Chromix的Curve是美国G7官方开发软件,不但可用于G7色彩校正,对于油墨检验、网点增大分析、数据对比等都大有帮助,且最新版本已涵盖图表测量,可提供一站式窗口服务;而BabelColor CT&A(色彩翻译及分析器)是专门为测量、转换和分析单个颜色或小批量颜色(取决于工具)而设计的工具集合,其中尤其对于标准光源ISO 3664评估具有积极意义;PatchTool/Colorthink则可以在颜色管理环境中导入、查看、编辑、测量、比较、平均、连接、转换和导出色彩特性文件;Bodoni System团队开发的PressSIGN用于监控和提高印刷品质,几乎成为了印刷企业的必配。


  除了普遍的二维曲线调校、三维ICC特性文件转换之外,具有循环校正功能的Device-Link之类的软件(如CGS ORIS PressMatcher、InkSaver可以选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性给行业的一体化整合应用带来便捷性和可能性。同时,越来越多软件开始采用云端访问功能授权,例如CGS LYNX就可以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进行额定次数的色彩计算;而英国Bodoni System团队开发的PressSIGN(GPM)、美国富士胶片(与CGS合作)开发的Color Path等都具有云端特性,通过大数据中央处理和互联网权限访问,可以实时监控全球任何角落参与其中的印刷企业的色彩品质表现,并且随时可以生成数据报告,这种方式契合当前工业4.0的智能化发展方向,无疑将会成为行业新宠。


  至于ICC Profile方面在历经2.0和4.0版本之后,iccMax版本已经问世并正在推广了,当然其并不作为一个ICC V4更换版本,而是作为其一个扩展。ICC V4版本绑定了D50色度,iccMAX在选择光源和色彩匹配功能方面提供了灵活性。其通过可选的光谱PCS空间来支持颜色信息的光谱交换,并且支持在PCS上使用颜色外观处理,支持在v5配置文件中存储外观属性,同时可以将各种类型的信息存储在一个iccMAX文件中,以支持智能或动态CMM的运行时转换创建。


  专色的色彩管理也有所突破,ISO 20654标准定义的SCTV(Spot Color Tone Value)和ISO 17972标准定义的CxF(Color Exchage Format)格式改变了原来专色只有实地Lab定义的窘境,涵盖了专色的网点变化(SCTV)、专色透明度、专色与黑色的叠印数据,甚至对不同网点的光谱曲线进行了定义,已然是一个专色的ICC特性文件了。现在已有印刷买家直接给印刷企业CxF文件格式作为专色目标了。除了ISO标准之外,对应的应用软件CGS CxF Toolbox和GMG OpenColor也相继发布并各显神通,使得专色的色彩管理更加精确。


  色彩管理软件依托于测量仪器提供的数据,参考设定标准,进行分析、整理、优化,并进行色彩管理最后的一环色彩转换,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软件品牌、产品众多、升级频繁、且每一步操作和设定也都非常讲究,一个不小心,色彩处理结果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而这样的损失到了印刷环节往往难以扭转。合适的软件固然重要,使用这些软件的操作人员素质同样重要,软件操作多是在印前,印前可谓四两拨千斤,其在整个印刷复制流程中的重要性十分突出,甚至是关键性的。


  “后”体现在服务转型


  过往由于色彩管理的相对专业性和对应人员缺乏,印刷企业多选择第三方色彩管理服务为主,其中专业的色彩管理师傅,大陆有之,亦不乏港台人员,很多时候他们的做法并不公开或是半公开,对于要诀和技巧更是藏着掖着,以管理员自居甚至是设置软件权限密码等,这种服务商的目的就是做着白日美梦,希望印刷企业始终离不开自己。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在将来市场会越来越不受待见,一来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技术和知识传播碎片化,壁垒不在,门槛降低;二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新一代的色彩管理人员开始接棒担纲,在互联网思维下成长,具备新思维,善用新媒体。所以后色彩管理时代最重要的特点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服务一定要开放,技术一定要共享。


  同时,色彩服务也要放眼于迭代的服务。一方面有部分印刷企业仍然停留在十年前的色彩管理阶段,配套设备仪器软件以及人员专业知识过于老旧,行业新技术层出不穷,印刷企业在达到标准的基础下,诸如CMYK、调频网、广色域、多色分色取代专色、专色色彩管理,标签柔印、数码喷墨等跨印刷方式的色彩匹配等课题都需要技术的迭代创新,自然色彩管理服务也要与时俱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印刷企业有一个误区就是以为做了CIP3连线就是做了色彩管理,殊不知两者非但不能划等号,反而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和应用。CIP3连线只是一个实现了印刷根据印前数据自动放墨的功能,相当于打通了一条数据通路,提高了手动放墨的效率和准确度而已。而色彩管理是校正、规范、管理颜色复制的整个流程,色彩管理才能真正实现颜色的快速、准确复制。所以说没有CIP3连线的色彩管理可能效率不够高,需要手动调墨,但没有色彩管理的CIP3连线依然是颜色偏离,仍然需要没完没了地改版。


  服务转型也体现在印企服务本地化。之前的做法多是邀请香港甚至是国外的专家,到厂服务,建立标准。由专家负责维护,内部人员照章执行,出现问题了就找专家解决。这种做法显然也愈发不合时宜,不但无法调动内部人员的积极性,第三方协助也往往难以随时到位,甚至有印刷买家出于保密或是看到了这种方式的局限性而拒绝印刷企业采用这种方式。随着服务的开放、资讯的传播,一定会逐渐过渡到以印刷企业自我担纲为主,外援专家为辅。这就要求印刷企业内部员工必须接受更多培训和掌握更多技能,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近年来,每届香港APTEC印刷科技研究中心举办G7专家培训班报名火爆就印证了这一判断,很多印刷企业开始有意识主动或被动送员工深造进修色彩管理,并致力于将标准内化为自己的规范,从而提升自己工厂的综合竞争力。所以像裕同、雅昌、当纳利、雅图仕等都有自己内部的标准化专家和色彩管理部门或小组,也就不难理解了。


  服务转型还体现在服务要有实际内涵。一些先行的印刷企业已经经历过拿证(G7、PSO、GMI)的阶段,但是随着了解认知的深入、痛定思痛的感触、外围环境的逼迫,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察觉到色彩管理并不只是拿一张证书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要应用证书背后的技术力量,向印刷生产要效益,甚至都有企业主动提出并不需要拿证来证明什么,而是要真正应用和贯彻色彩管理和标准化以达到客户要求,并且提升效率,改善品质和节省成本。


  服务转型还体现在一体化服务上。之前卖仪器的只卖仪器,推软件的只推软件,销耗材的只销耗材,做标准的只做标准,只解决自家的产品或服务问题,而对产品之外的问题却讳莫如深、束手无策。但今天的印刷企业更需要的是能够提供全方位整体解决方案的服务,是要解决企业的实际色彩问题,而不仅是简单的软件或仪器采购,这无疑需要更多增值服务与实体产品有机一体化的结合才能达到印刷企业的最终目标。所以很多仪器代理、耗材商家、软件品牌纷纷去考取专家资质或联合资质专家,以增强自身实力,为销售赋能苏州大金空调售后服务电话,譬如最近印刷家的“服务创造新价值”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新,相信客户口碑会是最终的试金石。


  畅想未来可以肯定,新出印刷机将一代比一代智能、数字,更加无需人工经验,而未来的色彩管理也应该会是嵌入在系统中一体整合的集成模块化服务。操作者只需提前设定目标,印刷机根据测量得知当前的纸张和油墨特性,对比设定标准,自动循环优化校正并匹配到Fogra或GRACoL等国际标准,整个过程可能只需一两个按键操作或是完全无须人工干预就可以自动完成,这个终极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应该是不少设备供应商或智能从业者的研究方向。


  总而言之,从笔者可窥探的过去到可感知的当下再到可预见的未来,色彩管理从无到有,从无人知晓到热极一时,从积极试探到骤然遇冷,仿佛已尘埃落定,时势不再,如果我们把这个阶段视为“前色彩管理时代”;那么从印刷企业生存状态恶化和要求的转变、印刷标准的版本更新、测量仪器的更新换代,到色彩管理软件的替代升级,最后到色彩管理服务的转型来看,近年来色彩管理显然并没有销声匿迹,也不可能突然消亡,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获得新的生命和光彩。之后的这个时代由是可以称为“后色彩管理时代”,不知道您准备好了吗?


咨询热线

0472-6140007

Contact us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0472-614000715540888882

传真:0472-6140007

E-Mail:229330484@qq.com

公司地址:内蒙古包头市昆都仑区青年路19号

Mobile terminal手机端

手机站 精艺微信

内蒙古精艺制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备案号:蒙ICP备16004914号-2